/
/
McQueen创意合作伙伴: A. G. Cook

McQueen创意合作伙伴: A. G. Cook

探索A. G. Cook创作的2026春夏秀场配乐背后的过程。

McQueen始终与推动音乐创新的英国艺术家合作,在2026春夏时装秀中再度延续,本季秀场配乐由A. G. Cook操刀制作。

作为格莱美获奖音乐人和音乐制作人,Cook以其创新性实验风格而闻名,此次创作的原创配乐灵感源自系列灵感元素。

恢弘的电影级配乐层次铺陈,融合启迪自水、土、火等自然元素的广阔音景与切分的techno科技舞曲节拍。在不安与振奋的张力中探索,游走于原声与合成音效之间——这是融汇民俗文化、盎格鲁-撒克逊风格与都市气息的现代诠释,在强烈的律动中奔向梦境般的释放。

能否谈谈配乐的核心构想及其创作过程?

创作方向是融合奇异英伦民俗与《异教徒》(The Wicker Man)式的1970年代氛围——这恰是我偏爱的风格。我的诠释是穿梭于不同音景之间,无论是电子音效、原声不插电演奏,还是时而俏皮时而沉重的旋律——这种设计旨在呈现感官与黑暗并存的状态,欢愉中亦暗藏阴郁。

创作中大量运用了经过深度处理的重新采样音轨,源自我演奏的小哨笛。随后我尝试将它延伸成更具合成感的音色。所以你听到的那些走调音效其实保留了下来!我尝试演奏并录制了多种乐器,探索如何赋予它们粗粝工业质感,再将其转化回细腻的声音。

创作初期其实相当随意,甚至有些业余——毕竟我可不是专业哨笛演奏家!

配乐如何呼应系列“臣服于自然的原始力量”这一叙事主题?

我在伦敦长大,这座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很有趣。看似绿意盎然,实则不然。我还在洛杉矶待了很长时间,那里与自然的联系则呈现出另一种反乌托邦的形态。我还在英国和美国的不同国家公园里待过很长时间,包括蒙大拿州和黄石公园。所以,这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逐渐迷失在荒野中的城市男孩。这是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。

在我的音乐中,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几乎是禁用乐器的。我只使用一台笔记本电脑、两个扬声器和一个麦克风。没有吉他,没有琴键,什么都没有。如今我正逐步重新学习,重新接触各种事物,包括原声吉他与环境录音。许多曾经被我禁用的元素都回来了。

面对这样的创作命题——关于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张力——其中自有趣味可寻。带着一丝俏皮的意味。

《异教徒》是本次时装秀的创意灵感之一,请谈谈这部作品如何影响了您的创作和塑造出配乐作品?

影片中存在恐怖元素,始终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。散发某种古老的气息。它如同拼贴画,而非完全源自单一场景。  影片呈现出局外人融入其中的紧张感......

配乐中也运用了大量留白,当旋律响起时,歌词恰似角色们永不吐露的心声。

您个人的创作灵感来源有哪些?

英国历史悠久,充满神话传说,这些传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年代,以至于历史感几乎像未来感。我试图探索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我想象着穿越到3000年前,探寻那些至今依然存在的城镇和村庄的根源。我抽象地构思1000年发生的事情。想象盎格鲁-撒克逊时期的伦敦,历史尚未发生,但地标已在。

我认为流行音乐中的不同流派也是如此。虽然没有那么久远,但我们确实能玩转时代变迁或复古元素。这不也算未来主义吗?我对英国的神话、音乐和历史都很感兴趣。

在其中,我尤其着迷于古老的凯尔特艺术中出现的螺旋纹样,其感觉近乎Bridget Riley的欧普艺术。两者虽相距甚远,却蕴含着某种近乎英国特有的气质。从William Blake的狂野,追溯到《贝奥武夫》(Beowulf),再看到披头士乐队。或许这只是我们试图强加于事物的所谓“英伦特质”(Britishness)。

俱乐部演出与电影音效方面的经验是如何影响这部配乐的?

如同我在俱乐部演出一样,配乐的不同段落被触发。那些一两分钟的片段,我会确保它们在合适的时间点和对应的造型下响起。

这种现场感真的很棒。在我自己的歌曲或创作过程中,我通常会在现场或俱乐部环境中首次测试作品——即使它们还未完成。我认为所有音乐都略带未完成感,因为总会有混音版、编辑版,或者听众的互动反馈。这也正是各种音乐流派像巴别塔一样不断堆砌、发展起来的原因。我认为所有音乐都带着粗糙的未完成感。

我认为我的创作方式,就是投身其中,汲取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幽默感、歌曲创作精髓和合作精神。

專屬服務